热点评!版面速览|4月2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2023-04-21 08:20:43 来源: 天眼新闻

共护一江水 活力涌两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省级党报全媒体行”活动观察

4月8日,恰逢周末,在江苏省宜兴市潼渚村,一场以“春趣·潼渚”为主题的踏春漫游季正热闹举行,吸引了城里的游客呼朋唤友前来游玩。

小桥流水人家,诗画田园怡情。村头的油菜花田与清澈的溪流、白墙青瓦的村舍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绿韵浓浓的乡村生态画卷。这里不仅景色优美宜居,更充满了“智慧”——潼渚村是宜兴首个实施智慧乡村环境一体化服务项目的自然村落。

宜兴市潼渚村全貌。

4月7日至10日,在长江经济带省级党报智库联盟、新华日报社主办的“与江共生‘绿’满新征程——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省级党报全媒体行”活动中,来自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黄河流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京津冀地区的省级党报记者,深入江苏省宜兴市、溧阳市,沉浸式领略“与江共生,绿色发展”的现实图景。

以绿为底,生态精彩蝶变

因矿石资源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曾经,江苏溧阳“采矿热”持续了多年。然而,生态环境却因“采矿热”而恶化,“竭泽而渔”终究难以持久。

茶农在江苏溧阳欣龙生态园内采摘春茶。

如何让废弃矿山点“绿”成金,变废为宝?生态修复是“密钥”。溧阳按照“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景则景”的原则,对50余个重点废弃矿山进行“一矿一方案”式的生态修复。位于溧阳市戴埠镇横涧村的温德姆酒店,曾是采石场的废弃矿坑,通过生态修复,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生态优美的精品酒店。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由之路。

30年前,贵州铜仁印江自治县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穷”是这里的代名词。30年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种绿护绿,山上茶园、山腰果园、山麓菜园、山下菌园,百姓靠着勤劳的双手也能从石头缝中种出“花果山”。

“原来,我们走的是烂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谈起过去,贵州湄潭县田家沟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伍荣明很是无奈。2008年,当地开始退耕还茶,茶产业逐年壮大,百姓荷包日渐充足,生态环境附加值日益增加。

实践证明,致力于固本培元,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才能让百姓在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幸福地生活。作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贵州和江苏以绿为底,生态环境精彩蝶变,不断收获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累累成果。

以创为擎,赋能绿色发展

步入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的咖啡厅,“好水不问出处”的标语十分醒目。“好水”的出处,正是这里将臭不可闻的污水转变为再生资源,经过先进技术处理和深度净化后的水——不仅可以直饮还可以用来冲调咖啡、酿造啤酒,更向世人展示了未来污水利用的多重可能。

奇妙背后,是“硬核”技术支撑。以脱氮为例,该厂采用的“珊氮技术”,脱胎于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核心技术之一。在这里,国内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贯穿应用于整个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一个“绿”字,一头连着生态保护,一头连着转型升级。

在贵州磷化集团福泉市马场坪工业园区,企业第一套磷石膏分解制酸联产水泥“1468”(每套消纳磷石膏140万吨,生产60万吨硫酸、80万吨水泥)工程项目的建设正有序推进。

自2018年贵州全面实施“以渣定产”政策以来,贵州磷化集团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推进磷石膏矿井充填、建材、水泥缓凝剂、分解制酸和生态利用处置“五大路径”。

5年时间,贵州磷化集团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53%提升至80.54%。仅2022年,企业通过“五大路径”处置磷石膏就达850万吨,喷筑墙体推广应用突破20万平方米。

这一切,只是贵州、江苏两地绿色发展“蓝图”中的一小块“拼图”。如今,“生态绿”与“科创蓝”激情碰撞、和谐共生,为两地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与江共生,擘画美好蓝图

滔滔大江,流淌满满深情;浓浓春意,蕴藉勃勃生机。自西向东,顺江而下,无论是贵州,还是江苏,都在“一砖一瓦”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绿色“名片”越发亮眼。

“共护长江水,是贵州与江苏两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两地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谋划未来发展。”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翌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巡河员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垃圾。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占据全国近一半的人口、GDP和进出口总额,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擎。王翌秋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挑战,解决好生态环境的瓶颈能够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此,王翌秋建议,处于上游的贵州,需重点做好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改善水生态质量,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处于下游的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压力较大,湿地、河湖的富营养化和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要着力做好水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

今天,长江沿线一处处河汊与沟渠迎来蜕变,一处处城镇和村寨生机勃勃。贵州与江苏,努力在水清岸绿中乘风破浪,以昂扬的姿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

一心护林  两代接力  三人成众  

趟过14道河湾的呵护

暮春,清晨的雾霭笼罩着位于黔西北高原的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蒙蒙亮,一声鸡鸣划破天际,这是赵德令每天的“起床号”。吃完一碗热乎面条,他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今年46岁的赵德令,是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的生态护林员。多年前,他和妻子接下了父亲赵进见的护林员“接力棒”,这一干就快20年。

赵德令(右)与父亲赵进见(左)一起巡护。

绿!从61.79%到84.16%

赵进见,今年70岁。2002年,他成为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护林员,并担任仙女洞管理站下辖天保工程仙女洞管护站站长。

今天的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眼满是绿意。但在20多年前,由于周边农户长期砍伐毁林,导致保护区大量原始林木遭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而如今,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10余年间,从2002年的61.79%提升至84.16%!

森林覆盖率巨变的背后,离不开赵进见等保护区首批护林员所作的艰辛努力。

要护好林,要先种好树。2003年,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启动人工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赵进见立即发动大批三元村附近的村民参与,儿子赵德令当时也加入了种树队伍。仅用一年时间,保护区便完成了1.5万亩人工林种植,为森林覆盖率的快速提升打下基础。

要护好林,还必须改变过去砍柴取火的“老传统”!为了让山下的村民改变砍柴的习惯,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为附近农户免费进行沼气节能改造,赵进见带头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号召大家用沼气池取火做饭。

此后,仙女洞管理站附近240多户农户的沼气池节能改造顺利完成,上山砍柴的现象大幅减少。

守!父子“接力”

穿越整个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趟过14道河湾。排除天气影响,赵德令完成一次来回巡护需耗时3小时以上。

“习惯了就好!”赵德令说。

2005年,随着赵进见年龄增长,28岁的赵德令主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正式加入护林的队伍。

年复一年,赵德令也爱上了这片山林。

“要注意好人工林有没有病虫害问题?也要注意森林防火……”在巡护途中,赵德令边走边四处查看。

赵德令说,护林路上,难忘的事情不少,其中一件就是救助野生动物。2016年春季巡护路上,他曾和同事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幼年黄猴,2019年,人工喂养了3年的黄猴恢复健康,进入成年期,最终成功放归保护区。

“目前,我们管理站共有10个监测点,用于黑叶猴监测。现在生态好了,各类野生动植物生境得到保护,黑叶猴共有166只,种群整体明显扩大。”赵德令自豪地介绍起来。

护!夫妻“合力”

仙女洞管理站是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西端的一个管理站,是进出保护区的重要卡口之一,需要365天,24小时有人看守。

2020年,为了全心守护这片茂密的丛林,妻子盛明芬决心带着家当和赵德令搬到了管理站搭建的板房里居住。

夫妻“合力”。赵德令负责日常巡护任务,妻子盛明芳就负责看守管理站卡口,不让外人和车辆随意进入。

因为长年在山上生活,赵德令和妻子在管理站房前种上了蔬菜,养起了土鸡,还有几只鸭子相伴,过上了“以山为家”的日子。

今年春节,因为不能离开管理站,夫妻两人还把父亲赵进见接上山,准备一桌喷香的菜饭,全家人在管理站吃了一顿团圆饭。

如今,父亲赵进见早已退休安享晚年,但每当走过自己曾无数次走过的巡护路,依旧感慨万分。

在妻子盛明芬看来,管理站虽然相对简陋,或许不如村里自家房子住宿条件好,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与山水为伴,与虫鱼为友,趟过14道河湾的守护。或许,“守好脚下的绿水青山”早已成为刻在赵进见、赵德令等一代代生态护林员心底的诺言。

█生态快讯

全国罕见 

贵州发现近万株野生红豆树

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近日,黔西南州南盘江国有林场在天然林区发现大面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树。据初步估计,该林区现有野生红豆树近万株,且在林场各个工区均有分布,该种群现保有数量多,在贵州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

红豆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濒危树种和国内主要深色硬木名贵资源,其木材坚硬细致,纹理美观,色泽艳丽,为优良和上等的木雕工艺及高级家具用材,其成品即使不加油漆,也光泽如玉,可与紫檀(红木)媲美。红豆树还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和优良观赏树种。该树种集珍贵木材、药用价值、园林绿化和人文价值于一体,具有极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

由于红豆树自然繁殖能力较差,种皮致密难以萌发,种子天然下种更新困难,种群扩散受限,且由于木材珍贵,多年来盗伐现象严重,导致现存林分稀少,野生红豆树资源急剧减少。

当前,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贵州大学林学院的专家已到南盘江国有林场深入林区考察红豆树资源。专家组认为,南盘江国有林场野生红豆树资源应当是目前已知的贵州省最大规模的红豆树分布地,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本次林场大面积红豆树野生资源的发现,以及柄翅果、毛红椿、江南油杉等珍贵用材树种的进一步调查,将为南盘江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奠定坚实基础,为林场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季度空气质量排行  

都匀居全省中心城市第一

近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7.3%,全省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7.4%。

依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按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排序,第一季度,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依次为(含并列):都匀市、凯里市、毕节市、兴义市、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铜仁市。第一季度,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含并列)为:荔波县、罗甸县、独山县、三都自治县、都匀市、册亨县、丹寨县、望谟县、正安县、务川自治县。

绿色活文物焕发生机  

贵阳抢救复壮85株古树

4月12日,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岩上组的同心广场,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植物科科长周隽指着两株千年古银杏树开心地向记者介绍,新叶长势良好,可见复壮后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据了解,从去年11月开始,在贵阳市林业局的带领下,贵阳市野保站发动全市各地相关部门,对全市一些生长势衰弱、病虫害严重、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的85株古树开展了复壮及生境改造工作,偏坡的这两株雌雄古银杏树就在其中。

经过核查,在复壮和生境改造后,一些古树长势更好了,少数濒临死亡的古树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树似乎有灵性,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的求生欲望让人动容。”周隽说,野保站工作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有几株古树,树干损毁严重差不多只有树皮了,但连续3年都萌发出了新枝。

据最新统计,贵阳市共有古树4033株154种,其中乌当区以1098株居全市首位,花溪区909株和开阳县734株分列二三位。其中:一级古树322株,占总数的8%;二级古树765株,占总数的19%。主要树种为柏木、朴树、银杏、皂荚、樟、枫香、榉树、椤木石楠、侧柏,共计有2700余株,占全市古树名木总量的72%。

█“两山”转化“优等生”

“地球彩带”毕节百里杜鹃

【编者按】

2017年至今,贵州先后有6个地区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8个地区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报特别推出“‘两山’转化‘优等生’”栏目,聚焦这些“优等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感言。

【“优等生”简介】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绵延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被誉为“地球彩带”“杜鹃王国”。

近年来,百里杜鹃管理区坚持围绕“因花而立、凭旅而兴”绿色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以“大旅游”为统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累计建成景区景点40余处,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乙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

同时,依托品牌优势和生态优势,全方位开发、立体化打造地面、空中旅游资源,推进温泉民宿集群化、医疗康养一体化、林业花卉商品化,将美丽风景包装成美丽产品,游客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效果凸显。

【“优等生”感言】

春赏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我可不只有“一花独放”。近年来,我突破花期有限的瓶颈,在“花区之外、花期之外”做好旅游文章,一跃成为“四季游”胜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干江东 尚宇杰 金秋时 王瑶 王剑 王远柏

编辑 王剑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