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性

2023-05-25 11:53:43 来源: 呆呆有理

当我们说两件事物没有可比性时,主要是因为这两件事在属性或类型上差异太大,无法进行比较。就像我很喜欢吃的青团,一些北方人则不喜欢这道美食;或者像一些北方朋友喜欢的胡辣汤,我就不太喜欢。所以,如果你问我哪个更好吃,我会说青团,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好下定论了。

按照这种说法,有时候南方和南方之间的差异,甚至比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例如青团,它是将艾草的叶子煮烂,然后与糯米粉等食材混合在一起,做成软软糯糯的团子。团子里可以有各种馅料,如红豆、豆沙、芝麻等甜味,而我很喜欢这些馅料。但有些人也喜欢像豆腐干、酸菜、萝卜干、竹笋等口味,但我却不大喜欢。因此,比较不同的食物哪种更好吃,或者让不同的人品尝同一种食物,得到的答案都会不同,因为这种「比较」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资料图】

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是因为比较的面太大了,如果给它加上一些限定条件,或许就没那么难了。比如,一位新手厨师第一次做青团,很有可能会没那么好吃,这时候如果给我一碗二十年老师傅做的胡辣汤,我肯定会选择后者。只要加上限定条件,就会好比较一些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会因为实在喝不下胡辣汤而选择青团。所以,只由我来判定哪位师傅的手艺更好就会有失偏颇。于是,要进行合理的比较,就需要加上一些其他条件的支持。例如,有两百个人,其中一百个是北方人,另一百个是南方人,他们分别品尝了新手厨师第一次做的青团和由二十年老师傅出品的胡辣汤。只有北方人中选择胡辣汤的人较多,同时南方人中选择胡辣汤的人也较多,才能说明它确实有可能比青团更美味。反过来同理。

即便如此,这样的比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毕竟这是两种不同的食物。而且即使是同一种食物,比如一份豆腐脑,在早上和晚上吃的感觉也可能不同。这就是「比较」的难点,如果我们没有在特定范围内做好条件限制,就很难对两件事物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状态。

这个道理,在产品设计中同样适用。每当进行新旧版本评估时,许多人都会将新页面与旧页面进行样式对比,评价改版后的页面是否更美观或在所谓的用户体验方面是否更易用。这种对比只满足了一些人对于页面形式得到「优化」的某种心理安慰,但并没有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长文类内容平台,有许多创作者在平台上发布付费和免费文章。普通用户只能查看免费文章,只有办理会员才能查看付费文章。

最初,平台的新用户留存率很低,他们希望通过增加「推荐优质用户」的功能,以提高用户留存率。半年后,发现用户的会员续费率也很低。于是,对「推荐优质用户」的功能进行了优化,以提高续费率。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两次改进都是针对同一个功能进行的。所以比较这个功能改进前后的差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例如,平台可以在首页推荐优质的创作者,通过粉丝量、作者简介、发布文章的数量等标签来强化创作者的能力和优势。这些推荐的创作者必须有一定量的免费优质文章。如果所有推荐的文章都是付费文章,那么新用户就不会感兴趣。

另外一些会员用户如果无法长期主动在平台上找到更多优质内容,也会降低续费欲望。而平台为了提高续费率,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给续费用户推荐更多优质创作者。这时候的推荐就要强化某个创作者已经写过的好的付费文章,因为相比创作者的粉丝数,会员用户更加关注文章是否需要付费以及文章的内容质量。于是,在推荐逻辑上就会有所区别,推荐的标签和内容也会稍有不同。

道理就是,即便是相同的功能,也会因为不同的环境条件而采用不同的比较方式,因为业务目标不同。不能说改版后的功能一定会比改版前的功能更好,因为它们之间隔了很久,解决的问题不同,评估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只是拿这两个版本进行样式比较,那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也是现在许多人常犯的错误。标准不同,评估方式也有所不同。只有找到那个评估标准并进行思考,才能提升你的设计能力。

单纯的样式对比毫无意义,因为品类太多了。我们应该关注并思考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这篇文章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有些难度,但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许你距离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就不远了,即便你已经是一名设计师了。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