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山,铀来已久 世界百事通

2023-06-04 12:12:58 来源: 中核集团

这座山,铀来已久

以微光 见远方

核你相遇


【资料图】

最一线

大事业 小故事

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在每一次日出和日落之间

潜藏着万千种奋斗人生

在这里

让最一线的中核人

被看见 被感知 被彰显

在三江交汇的广东省韶关市境内,穿过环绕的群山,跨过流淌的河流,有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铀矿山,自1969年建矿以来,持续稳定供应铀原料,是我国唯一保留的地下硬岩铀矿山火种——中核广东矿业锦原铀业。

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在矿井下,在调度室里,在堆浸场上,在试验台边,伴着苍青的山峦,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一棒接力一棒,沉心干着生产核燃料事业。

下井,凿岩

山川云雾里,青翠的山林在白色的晨雾里犹抱琵琶半遮面,“遵章守纪,抵制‘三违’,文明生产,保证安全”,班前会上,伴着一声声嘹亮的安全宣誓,新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采掘班、生产技术班、维修保养班、提升运输班组员结伴踏进棉花坑矿井,穿过冗长的巷道,乘坐竖井提升机,随着缓慢向下推动的手杆,-50米、-100米、-150米,9人一组的小队平稳地下到-150米中段,组成作业小班分散到各个采场。

要把成吨的无轨设备从地表运到井下作业中段,可不是易事。当时作为五〇一矿机电副总工程师,现任生产运行部副主任王伟带着团队,在“两眼一抹黑”情况下,敢想敢为,对着机器资料边拆解边学习边累积经验。

团队3人7天时间完成第一台重几吨的凿岩台车拆解工作,又在井下花了8天时间把它组装起来。随后带着无轨设备维修保障班在3个月内完成5台无轨设备的拆解、运输下井、重新组装、试机的工作,保障井下生产进度顺利推进。

地面岁月流转,四季更迭,井下灯火长亮,四班排倒,轰隆隆的机器声,扯着嗓子喊的对话声,被口罩勒出的脸痕,被汗水浸湿的长衫,那不知是磨穿第几双的水靴,都在诉说勾勒着铀矿报国的故事。

出矿,破碎

一车,两车,三车……出矿铲运车“歪歪扭扭”往返于采场和矿仓间,矿井下昏黄的灯光、凹凸不平的路面,司机师傅闪着光亮的眼睛和平稳操作的双手,常年往返于进矿山路的十八弯,这种“困难模式”对他们来说只是“家常小菜”。

待矿仓存矿量达到卸载标准,阀门一开,形状大小不一的矿石顺着一个一个排口投入“列队齐整”的运矿轨车里,驾驶司机拉动手柄,踩下油门,“咔嗒,咔嗒,咔嗒”,一路开往破碎车间。

破碎生产线的监护员早已“全副武装”守候在那,待大小不一的矿石变成直径接近五彩斑斓的碎矿时,监护员锤了锤发酸的膝盖,伸展了一下僵硬的肩颈,随风抖落一身疲惫,又重新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

堆浸,出品

细碎的矿石像眼影盘那样被分门别类卸入堆场,控制室里操作员时不时检查各堆喷淋参数,控制着喷淋管“滋滋滋”往外喷出淋浸剂,堆场上技术员对生产堆浸出液进行取样送检,掌握生产堆喷淋浸出数据,及时调整喷淋参数。

有时值班的技术员如若发现喷淋管堵管、管道偏移等情况,就得到矿堆上“抖管”,25米长的喷淋管,一次性不间断地抖动,利用抖动产生的震动将堵塞的管孔疏通,同时还要借助余力将管道回复原位,既靠体力也讲究巧力,常年挥舞手臂“抖管”,让淋浸岗位上的每一个核地矿人都练就出厚实的臂膀。

堆场里的金属浸出液在各个“瓶瓶罐罐”里经过吸附、淋洗、沉淀,最终风干得到核燃料初级状态,俗称黄饼

核地矿人穿过连绵的苍翠群山,转过不知是第几个弯的山路,在这里埋下核工业的种子,向下生长54年,从0向-300米掘进,在春来破土的芽,夏日开满墙头的花,秋里离梢的叶,冬来覆原的霜里,忙忙碌碌,平仄交错,接力把地底下成吨的矿石变成核燃料送往下一趟核工业旅程。

还没完

请持续关注最一线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